中是制造業大,但人出旅游卻狂買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內生產的粗鋼每斤價格與“白菜”相差無幾,產能過剩成了重大包袱,但精鋼特鋼卻需大量。這是供給側出了問題。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科學儀器行業直長期存在著。
在儀器儀表行業,我是電表、水表的出口大,但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卻又不得不依賴。有單位此前曾經做過項調查,考察統計了內些實驗室的6萬臺檢測儀器,其中90%都是儀器。
供給側改革的大勢下,將給產科學儀器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產科學儀器的三大囧
中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介紹,近年來,產儀器與儀器之間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12年到2014年,逆差分別為170億、166億和177億美元。
《2015中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2015年,儀器儀表行業進出口總額676億美元,進出口總規模2003年以來次下降。其中,金額414億美元,出口262億美元,逆差153億美元,創六年來新低。內市場需求疲軟,本企業水平提升,導致大幅減少;際市場的疲軟,既影響了在華三資企業高端產品的出口,又對本企業中低端出口產生了定影響。兩個市場疊加的結果,為進出口逆差的下降創造了條件。
長期的進出口貿易逆差只是癥狀表現,根源還在于產科學儀器的底氣不足。
囧,可謂是產科學儀器的目前處境。
第囧是儀器企業小而散。
“貿易逆差的根源在于我科學儀器行業長期以來基礎比較薄弱,與外企業的差距較大。”中儀器儀表行業協會顧問閆增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出口的大多是中低端的儀表或是零部件,很少有內企業能做到檢測儀器整機出口。”
“行業規模小,專業分散,有95%的企業年營收在億元以下,沒有過10億元的企業。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低端,還處于‘滿足于自己過小日子’的階段。”閆增序說。
第二囧是科研單位只買儀器不買產。
2015年4月20日,農業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儀器設備統招標采購”公告。很快,這則公告讓農業部成為輿論焦點。參與該項目論證、討論工作的中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蔣士強在細讀了招標儀器覽表之后發現,招標采購的506臺儀器設備中,擬定的竟然占97.8%,而擬定采購產儀器設備僅占2.2%。
這其實只是我科研機構購買儀器的個真實寫照。
近年來,我對科研領域的投入大大增加。些科研單位購買儀器時,只買的,即使價格比內的貴上十多倍也無所謂。有人調侃,科研經費撥,大部分錢都跑到外儀器商手里了,拉動內需其實都拉動的是別的經濟。
記者了解到,在檢測儀器領域,島津、安捷倫等外資企業長期占領我市場。功能、參數幾乎相同的實驗室檢測儀器,價格相較產的高出近50%,但仍成為客戶。
第三囧是產儀器的同質化和價格戰。
很多產儀器看到什么儀器賺錢就去做什么,直接導致儀器行業同質化競爭相當激烈。同質化競爭的直接表現就是價格戰。“兩個檢測器的氣相色譜系統原來賣8萬元,現在只賣兩三萬元。”閆增序舉例說,“利潤被壓到很低,企業還要滿足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導致沒有研發投入,很多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其有限,只能在原來水平上吃老本。”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研發投入的企業自然會越來越退步,越來越不被市場所接受。
產科學儀器的創新和培育
為什么人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繞了圈后發現生產廠家在杭州?這是因為我供給體系中的競爭環境制度供給出現問題,內市場魚龍混雜,優質產品和品牌不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而科學儀器行業竟然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相當部分中低端檢測儀器是內企業生產,被外企業買去貼了外牌子,再高價賣到內。
這樣的事情出現的根源在于內產品無法得到權威公正的評價。消費者對外的產品“迷信”,對本產品的“不信任”,正是現有供給結構體系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制度供給不到位的表現。
雖然,供給側改革是今年才出現的高頻熱詞。其實,都科技條件平臺早就在科學儀器行業做了這樣的事情。
北京市科委于2009年啟動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聯合中科院、北大、清華、中電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業,整合都地區743個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價值209億元、4.05萬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促進了636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聚集了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在內的10403位專家,形成了儀器設備、科技成果和研發服務人才隊伍共同開放的大格局。都科技條件平臺的建立,為推動產儀器發展,提升中科學儀器產業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
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質監局及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建立的面向檢測與工具研發領域的專業服務平臺。目標是整合各類具有檢測、認證資質的創新主體及其所擁有的資源,整合分析測試儀器研發機構的科技資源,建設個覆蓋儀器研發、生產、應用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新服務平臺,個致力于提升檢測服務和檢測能力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中心承擔科技部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北京地區項目及都科技條件平臺科學儀器培育項目的組織管理與服務工作。
該中心探索創新服務行業企業的方法,啟動了都科技條件平臺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評價研究與應用工作。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介紹說:“北京市產科學儀器設備的創新和培育工作是2012年伴隨著家啟動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我們設的個培育專項。”
經過業內專家大量的調研論證,這個培育專項必須要立足于兩點。
第點是原創方。目前都科技條件平臺聚集了價值209億元的儀器設備資源,很多儀器設備都是高端的,高端中大量是的,家花了大量的資金投在實驗室,為科技創新奠定些裝備和方法。在長期的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這些成果大量放在實驗室沒走出來。
第二點是需求端。北京的檢測機構,包括央企、企業集團、大學、科研院所等,家每年的財政科技經費采購大量的儀器設備,這是儀器設備的需求端。需求端如何發揮作用來支撐儀器設備的創新和產業培育,在重點實驗室各類的技術、方法如何發揮作用,來支持產儀器設備的企業產品的創新和改進。
基于這兩點,北京市科委與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建設的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承擔了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的項目。鄭煥敏指出,持續的合作走了幾年,也為吉天、普析等企業創造了比較好的效果,形成了套從企業到都科技資源的重點實驗室,到檢測行業的機構,這三方合作協同推動的工作局面,也形成了定的工作制度、工作模式。取得定效果的基礎上,下步還要跟家儀器設備重大專項做模式的推廣。
為產儀器打開市場的大門
5月20日,第四屆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服務推介會在北京舉辦。會場外,來自七家產儀器企業的八臺儀器集中亮相,引人注目。
上海屹堯科技的全自動微波消解儀在半年前次進入了北京市檢驗檢疫局的實驗室。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高工程師高峰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我們主要是進行食物的消解實驗,這個儀器的消解程度與儀器沒有區別,而且操作設計、設定程序更加符合我們的習慣。用了這半年覺得挺好,下次招標我們還想再買臺。”
高峰以前遇到過儀器出現問題,等了兩個月才等來外企業派來了個內工程師,搗鼓了個月還沒修好,還得等外工程師飛過來。經歷過這個困擾之后,高峰覺得產儀器還是很省心的,“它的企業在內,如果出現問題,維修人員能夠迅速趕到,多也就是從上海飛到北京嘛!”
其他展示的產儀器也各有神通。
北京吉天儀器的快速溶劑萃取儀銷售量已經占了全的半壁江山。而只要吉天的這個儀器參加招標會,外同類產品的報價立刻降低。
這些十八般武藝都毫不遜色于儀器的產檢測儀器,能得到客戶的賞識卻不容易。
“以前我們用的都是的消解儀,如果沒有驗證評價活動,這個儀器就進不了我們的實驗室。”高峰告訴記者,“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內企業也有這樣好的產品,因為覺得拿不到單子,他們企業也不會去我們那里介紹。”
“花大錢買儀器,出了問題是儀器的問題,與我無關;但為了省錢買產儀器,出了問題,我就會擔風險。”這是多位科研機構人員向記者描述的擔心。
正是因為缺乏權威、公正的第三方評價,才導致了產科學儀器進不去高端實驗室。
鑒于這種現狀,都科技條件平臺才啟動了這項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項目,就是要搭建產檢測設備廠商與檢測機構對接和交流的平臺,為解決產檢測儀器市場推廣中缺乏權威的技術驗證數據和檢測方法的瓶頸問題提供種全新的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途徑。
高峰介紹道:“去年我們已經對吉天的全自動流動注射分析儀和普析的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做了驗證,提供了驗證報告,這兩份驗證報告對企業的銷售工作起到了定的促進作用。實施過程中我們依據企業的需求,包括吉天的流動注射儀建立了套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解決了企業設備銷售沒有檢測依據的難題。”
“我們去年驗證的設備主要集中在光譜設備上,今年無論是從色譜設備還是色譜、光譜聯用設備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覆蓋。”
“檢驗檢疫局愿意做好檢測服務業與儀器研發產業共同發展的橋梁。”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冷艷梅說。
今年該項目的實施重點是在原有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規范和流程規范的基礎上,開展比對測試修訂技術規范,促進儀器驗證由企業找用戶測試向利用第三方驗證綜合評價服務平臺的轉變,創新了產儀器驗證與綜合評價模式。
25個實驗室,長達5個月的時間,對7臺儀器進行驗證評價,數據匯總后得出的驗評報告應該是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公正性的。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作為檢驗檢疫工作的執法機關,使用的儀器多。能來驗評產檢測儀器相當難得,而且影響深遠。”閆增序對記者說,“即使驗評發現了儀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反饋給企業,也很難得。因為企業生產出產品,缺乏長時間使用來檢驗,而很多實驗室又不愿意花精力和時間去驗證和評價產儀器。這為產儀器的銷售造成了困難。”
閆增序認為,這個驗評項目為產儀器打開了扇走向市場的大門。而確實,該項目的實施目的就是促進產檢測儀器設備的發展,為產品牌創造商機,增強企業的信心。
儀器行業供給側改革要分兩步走
偉大的科研突破離不開先進精密的科學儀器的“陪伴”。美商業部家標準局評估調查報告中稱: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但它對民經濟的影響達至66%。儀器儀表對民經濟而言是巨大的“倍增器”,對于整個社會發展都有著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近日,外調研機構發布報告預測,中計劃將GDP的3%左右投資于研發,預計將在2019年年底有望成為全球研發的領導者,對于中科學儀器市場前景看好,更預示著儀器上下游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2016年兩會期間,代表們圍繞“十三五”開局起步,聚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各方面的要素生產力。
中是制造業大,但人出旅游卻狂買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內生產的粗鋼每斤價格與“白菜”相差無幾,產能過剩成了重大包袱,但精鋼特鋼卻需大量。這是供給側出了問題。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科學儀器行業直長期存在著。
在儀器儀表行業,我是電表、水表的出口大,但在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卻又不得不依賴。有單位此前曾經做過項調查,考察統計了內些實驗室的6萬臺檢測儀器,其中90%都是儀器。
供給側改革的大勢下,將給產科學儀器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產科學儀器的三大囧
中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介紹,近年來,產儀器與儀器之間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12年到2014年,逆差分別為170億、166億和177億美元。
《2015中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2015年,儀器儀表行業進出口總額676億美元,進出口總規模2003年以來次下降。其中,金額414億美元,出口262億美元,逆差153億美元,創六年來新低。內市場需求疲軟,本企業水平提升,導致大幅減少;際市場的疲軟,既影響了在華三資企業高端產品的出口,又對本企業中低端出口產生了定影響。兩個市場疊加的結果,為進出口逆差的下降創造了條件。
長期的進出口貿易逆差只是癥狀表現,根源還在于產科學儀器的底氣不足。
囧,可謂是產科學儀器的目前處境。
第囧是儀器企業小而散。
“貿易逆差的根源在于我科學儀器行業長期以來基礎比較薄弱,與外企業的差距較大。”中儀器儀表行業協會顧問閆增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們出口的大多是中低端的儀表或是零部件,很少有內企業能做到檢測儀器整機出口。”
“行業規模小,專業分散,有95%的企業年營收在億元以下,沒有過10億元的企業。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低端,還處于‘滿足于自己過小日子’的階段。”閆增序說。
第二囧是科研單位只買儀器不買產。
2015年4月20日,農業部官方網站上發布了“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儀器設備統招標采購”公告。很快,這則公告讓農業部成為輿論焦點。參與該項目論證、討論工作的中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蔣士強在細讀了招標儀器覽表之后發現,招標采購的506臺儀器設備中,擬定的竟然占97.8%,而擬定采購產儀器設備僅占2.2%。
這其實只是我科研機構購買儀器的個真實寫照。
近年來,我對科研領域的投入大大增加。些科研單位購買儀器時,只買的,即使價格比內的貴上十多倍也無所謂。有人調侃,科研經費撥,大部分錢都跑到外儀器商手里了,拉動內需其實都拉動的是別的經濟。
記者了解到,在檢測儀器領域,島津、安捷倫等外資企業長期占領我市場。功能、參數幾乎相同的實驗室檢測儀器,價格相較產的高出近50%,但仍成為客戶。
第三囧是產儀器的同質化和價格戰。
很多產儀器看到什么儀器賺錢就去做什么,直接導致儀器行業同質化競爭相當激烈。同質化競爭的直接表現就是價格戰。“兩個檢測器的氣相色譜系統原來賣8萬元,現在只賣兩三萬元。”閆增序舉例說,“利潤被壓到很低,企業還要滿足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導致沒有研發投入,很多企業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其有限,只能在原來水平上吃老本。”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有研發投入的企業自然會越來越退步,越來越不被市場所接受。
產科學儀器的創新和培育
為什么人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繞了圈后發現生產廠家在杭州?這是因為我供給體系中的競爭環境制度供給出現問題,內市場魚龍混雜,優質產品和品牌不能從市場中脫穎而出。
而科學儀器行業竟然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相當部分中低端檢測儀器是內企業生產,被外企業買去貼了外牌子,再高價賣到內。
這樣的事情出現的根源在于內產品無法得到權威公正的評價。消費者對外的產品“迷信”,對本產品的“不信任”,正是現有供給結構體系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制度供給不到位的表現。
雖然,供給側改革是今年才出現的高頻熱詞。其實,都科技條件平臺早就在科學儀器行業做了這樣的事情。
北京市科委于2009年啟動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2009年至今,北京市科委聯合中科院、北大、清華、中電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業,整合都地區743個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價值209億元、4.05萬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促進了636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聚集了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在內的10403位專家,形成了儀器設備、科技成果和研發服務人才隊伍共同開放的大格局。都科技條件平臺的建立,為推動產儀器發展,提升中科學儀器產業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
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是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質監局及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建立的面向檢測與工具研發領域的專業服務平臺。目標是整合各類具有檢測、認證資質的創新主體及其所擁有的資源,整合分析測試儀器研發機構的科技資源,建設個覆蓋儀器研發、生產、應用全過程、全鏈條的創新服務平臺,個致力于提升檢測服務和檢測能力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中心承擔科技部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北京地區項目及都科技條件平臺科學儀器培育項目的組織管理與服務工作。
該中心探索創新服務行業企業的方法,啟動了都科技條件平臺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評價研究與應用工作。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介紹說:“北京市產科學儀器設備的創新和培育工作是2012年伴隨著家啟動的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我們設的個培育專項。”
經過業內專家大量的調研論證,這個培育專項必須要立足于兩點。
第點是原創方。目前都科技條件平臺聚集了價值209億元的儀器設備資源,很多儀器設備都是高端的,高端中大量是的,家花了大量的資金投在實驗室,為科技創新奠定些裝備和方法。在長期的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這些成果大量放在實驗室沒走出來。
第二點是需求端。北京的檢測機構,包括央企、企業集團、大學、科研院所等,家每年的財政科技經費采購大量的儀器設備,這是儀器設備的需求端。需求端如何發揮作用來支撐儀器設備的創新和產業培育,在重點實驗室各類的技術、方法如何發揮作用,來支持產儀器設備的企業產品的創新和改進。
基于這兩點,北京市科委與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建設的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承擔了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的項目。鄭煥敏指出,持續的合作走了幾年,也為吉天、普析等企業創造了比較好的效果,形成了套從企業到都科技資源的重點實驗室,到檢測行業的機構,這三方合作協同推動的工作局面,也形成了定的工作制度、工作模式。取得定效果的基礎上,下步還要跟家儀器設備重大專項做模式的推廣。
為產儀器打開市場的大門
5月20日,第四屆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服務推介會在北京舉辦。會場外,來自七家產儀器企業的八臺儀器集中亮相,引人注目。
上海屹堯科技的全自動微波消解儀在半年前次進入了北京市檢驗檢疫局的實驗室。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高工程師高峰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我們主要是進行食物的消解實驗,這個儀器的消解程度與儀器沒有區別,而且操作設計、設定程序更加符合我們的習慣。用了這半年覺得挺好,下次招標我們還想再買臺。”
高峰以前遇到過儀器出現問題,等了兩個月才等來外企業派來了個內工程師,搗鼓了個月還沒修好,還得等外工程師飛過來。經歷過這個困擾之后,高峰覺得產儀器還是很省心的,“它的企業在內,如果出現問題,維修人員能夠迅速趕到,多也就是從上海飛到北京嘛!”
其他展示的產儀器也各有神通。
北京吉天儀器的快速溶劑萃取儀銷售量已經占了全的半壁江山。而只要吉天的這個儀器參加招標會,外同類產品的報價立刻降低。
這些十八般武藝都毫不遜色于儀器的產檢測儀器,能得到客戶的賞識卻不容易。
“以前我們用的都是的消解儀,如果沒有驗證評價活動,這個儀器就進不了我們的實驗室。”高峰告訴記者,“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內企業也有這樣好的產品,因為覺得拿不到單子,他們企業也不會去我們那里介紹。”
“花大錢買儀器,出了問題是儀器的問題,與我無關;但為了省錢買產儀器,出了問題,我就會擔風險。”這是多位科研機構人員向記者描述的擔心。
正是因為缺乏權威、公正的第三方評價,才導致了產科學儀器進不去高端實驗室。
鑒于這種現狀,都科技條件平臺才啟動了這項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項目,就是要搭建產檢測設備廠商與檢測機構對接和交流的平臺,為解決產檢測儀器市場推廣中缺乏權威的技術驗證數據和檢測方法的瓶頸問題提供種全新的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途徑。
高峰介紹道:“去年我們已經對吉天的全自動流動注射分析儀和普析的雙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做了驗證,提供了驗證報告,這兩份驗證報告對企業的銷售工作起到了定的促進作用。實施過程中我們依據企業的需求,包括吉天的流動注射儀建立了套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解決了企業設備銷售沒有檢測依據的難題。”
“我們去年驗證的設備主要集中在光譜設備上,今年無論是從色譜設備還是色譜、光譜聯用設備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覆蓋。”
“檢驗檢疫局愿意做好檢測服務業與儀器研發產業共同發展的橋梁。”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冷艷梅說。
今年該項目的實施重點是在原有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規范和流程規范的基礎上,開展比對測試修訂技術規范,促進儀器驗證由企業找用戶測試向利用第三方驗證綜合評價服務平臺的轉變,創新了產儀器驗證與綜合評價模式。
25個實驗室,長達5個月的時間,對7臺儀器進行驗證評價,數據匯總后得出的驗評報告應該是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公正性的。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作為檢驗檢疫工作的執法機關,使用的儀器多。能來驗評產檢測儀器相當難得,而且影響深遠。”閆增序對記者說,“即使驗評發現了儀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反饋給企業,也很難得。因為企業生產出產品,缺乏長時間使用來檢驗,而很多實驗室又不愿意花精力和時間去驗證和評價產儀器。這為產儀器的銷售造成了困難。”
閆增序認為,這個驗評項目為產儀器打開了扇走向市場的大門。而確實,該項目的實施目的就是促進產檢測儀器設備的發展,為產品牌創造商機,增強企業的信心。
儀器行業供給側改革要分兩步走
偉大的科研突破離不開先進精密的科學儀器的“陪伴”。美商業部家標準局評估調查報告中稱: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但它對民經濟的影響達至66%。儀器儀表對民經濟而言是巨大的“倍增器”,對于整個社會發展都有著強有力的拉動作用。
近日,外調研機構發布報告預測,中計劃將GDP的3%左右投資于研發,預計將在2019年年底有望成為全球研發的領導者,對于中科學儀器市場前景看好,更預示著儀器上下游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2016年兩會期間,代表們圍繞“十三五”開局起步,聚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各方面的要素生產力。
“供給側改革應該包括科學儀器。”今年兩會期間,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表示,不可否認,外儀器在質量和精度上可能要好于內,但隨著內科技的不斷進步,些儀器完全可以替代。“不能得到內市場的檢驗,內儀器就很難越做越好,有些廠家甚至面臨倒閉的危險,這很不正常。”
她贊同王大珩先生的觀點:儀器儀表不僅對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重要,還關系到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儀器儀表是個特殊行業,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創新發展,產業化必須有別于其他產業,家必須給予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
對于科學儀器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閆增序認為要分兩步走。
是呼吁在產儀器能夠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盡量買產儀器。“不是所有檢測需求都是高端的,石化領域有時候使用色譜儀器只檢測個指標,產儀器完全能夠滿足。”
二是產儀器行業要轉型升,走專精特的道路。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既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研究的主體內容之,創新成就的重要體現形式。因此,科學儀器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靠創新來引領。
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科標部主任劉先德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通過先進的檢測儀器和完備的行業標準實現嚴把質量關。”
“儀器儀表行業是小行業,又是品種很多的行業。現在儀器行業的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價格戰的后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所以就需要引導企業走有競爭特色的道路。即使是同樣的產品,也要有自己的市場方向。”閆增序舉例說,德有很多小企業,掙錢并不多,但幾十年、幾代人都只專注做個領域,非常難得。我們內有四五十家色譜的企業,日本則主要就是島津家企業。
“企業不能看什么賺錢就去做什么,而要設定個長遠目標潛心鉆研。”閆增序坦言,“無論是從供給側改革也好,還是根據我們的行業現狀也好,專精特的道路是必須要走的。”
2006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鼓勵訂購和使用產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政策,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批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依托工程。
“正是因為臺套政策的導向,我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獲益,在火電、冶金、核電等等領域發展良好,現在產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才能與ABB等外公司抗衡。”閆增序認為,正在進行的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項目也是種推廣產儀器的政策導向,“它的作用可能現在體會不到,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內,定能看到產儀器行業的進步。”